校级一流课程—《诊断学》

发布时间:2025-03-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诊断学

(一)课程简介

《诊断学》于2022年依2020版《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方案》首次在康复治疗系20级第四学期开课,共48学时,3学分,完成2轮授课,学生总数181人。2022版《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方案》将《诊断学》调整为64学时,4学分,第四学期开课,已完成1轮授课,学生人数105人。

(二)课程负责人简介

李娟,副主任医师,近4年承担康复治疗学本科生《诊断学》、《临床疾病概要(内科)》、《急救医学》等课程的授课。

曾担任三甲医院内科科室副主任医师十余年,兼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及临床规培医生带教教师,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复律等操作,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心肺复苏机及血液透析机等仪器的使用,累计发表论文十三篇。

教学中,李娟老师善于结合临床工作经验,通过真实病例结合知识点,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李老师经常邀请学生们以医患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临床场景模拟教学。李娟老师还努力探索教学新方法,利用自身资源,邀请真实病人课堂连线,让同学们用自己学到的问诊等诊断方式进行诊断练习。学生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反馈。

(三)课程特色

《诊断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衔接医学基础与临床康复课程的桥梁。其先修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有《康复功能评定学》、《临床康复学》、《儿童康复学》、《老年康复学》、《社区康复学》等。《诊断学》是医学基础向临床康复转换的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康复功能评定学》、各类临床康复课程的坚实基础。

《诊断学》是理实一体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不但能使学生掌握诊断临床康复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问诊、胸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病历书写等基本技能。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爱生命、热爱病人、热爱工作的职业素质。

《诊断学》教学组织按照医生接诊过程进行编排,形成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诊断、辅助检查、影像诊断、临床常见病综合诊断、病历书写7个教学模块。体格检查在开课之初,教学内容按照人体部位序化,便于学生直观感受。影像诊断在课程后半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诊断”基础,初步建立了临床思维,故按照临床疾病系统进行编排,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骨骼与肌肉系统7个教学单元。问诊是医生接诊的第一步,是专业能力与沟通技巧的结合,培养学生获取疾病诊断线索的能力。病历书写是医生对接诊病人医疗过程的全面记录及法律证据,是集观察、检查、分析、判断为一体的规范性文案表达。问诊与病历书写不仅对学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医学素养锻炼,也是培养学生建立医疗操作规范的重要途径,更是保证学生临床工作职业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共16个教学单元,其中5个综合性实践项目。其中全身体格检查综合实训、临床常见病诊断综合实训是两个阶段性实训项目,分别安排在各部位体格检查及四大基础模块教学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的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加强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djkxy